移动端

  • 题王微信公众号

    题王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题王网”真题密题、最新资讯、考试攻略、轻松拿下考试

名词解释题

社会标签论

发布日期:2020-12-11

社会标签论

试题解析

犯罪标签论

犯罪标签论是从社会过程角度分析犯罪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埃里森、,罗森喻姆、贝,克尔等。并在1962年前后相继出版了《关于不正常人行为的社会学评论》、《对“污点“的两次研究》等著作。

中文名
犯罪标签论
定义
从社会过程角度分析犯罪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

烙印化论

烙印化论又称标志论、标签论。认为任何行为都不是有罪的,是社会把某些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并给他们打上烙印。一个人变成罪犯,最初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被认定有罪。这是刑事司法体系所实施的烙印化结果。被标定为违法者的过程可分为3个主要步骤:(1)权威或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人对他的行为的“观察”。(2)把这个人标定为违法者。(3)该人加入违法群体或亚文化群体,从此开始违法生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史拉戈认为确定某些人有犯罪行为,是司法部门用来保护有产者特权的。

中文名
烙印化论
别名
标志论

标签论

标签论,又称“标定理论”。是指西方犯罪学有关犯罪原因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犯罪学家艾里克森、罗森哈姆、李默特、贝克尔等人在《关于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评论》、《对“污点”的两次研究》等著述中提出。该理论从社会过程分析犯罪原因,认为一个人是否犯罪或越轨不是决定于行为人自己的行为而是决定于公众的看法,社会给一个人贴上“犯罪”或“越轨”的标签后会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作用。积极作用在于能够防范真正的危险分子,预防他们再次犯罪;消极作用则在于使一些无辜清白的人被排斥于正常社会之外,迫使他们犯罪。这一理论尤其重视“贴标签”后的社会心理效应,认为人一旦被贴上“越轨”标签,便会受到歧枧,自己亦会改变自我观念及其对社会的态度,最终被迫走上犯罪道路,而不十分关注犯罪的初始原因。

中文名
标签论
应用学科
心理学
提出者
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
重要理论
异常行为社会学

标签: 社会 标签

题王网让考试变得更简单

扫码关注题王,更多免费功能准备上线!

此试题出现在

大学试题

社会学

去刷题
热门试题热门资讯 相关试题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