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 题王微信公众号

    题王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题王网”真题密题、最新资讯、考试攻略、轻松拿下考试

医学医药类 | 执业护士资格

备考资料

胆石症病人的护理措施

发布时间: 2020-08-16 07:17:15 发布人:
胆石症病人的护理措施

胆石症病人的护理措施

一、手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胆道疾病的检查方法复杂,治疗后也易复发,要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消除焦虑、恐惧及紧张心理,树立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向病人讲解医院的环境和病房的管理,及时与家属沟通,使病人能愉快地接受治疗;对危重病人及不合作者,要专人护理,关心体贴。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若出现寒战、高热、腹痛加重、腹痛范围扩大等应考虑病情加重,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进行处理。

①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胆道感染时,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增快。此时应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果血压下降,神志改变,说明病情危重,可能有休克发生。

②腹部症状、体征变化: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有无诱因及持续的时间,注意黄疸及腹膜刺激征的变化,观察有无胰腺炎、腹膜炎、急性重症胆管炎的发生。

③及时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

④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

(3)缓解疼痛

①针对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诱因、缓解和加重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缓解疼痛。先用非药物缓解疼痛的方法止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并评估其效果。

②指导病人卧床休息,采取舒适卧位。

(4)改善和维持营养状态

①入院后即准备手术者,禁食、休息,并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非手术治疗者根据病情再决定饮食种类。

②营养不良会影响术后伤口愈合,应给予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低脂的普通饮食或半流质饮食。不能经口饮食或进食不足者,可经胃肠外途径补充足够的热量、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以维持病人良好的营养状态。

(5)对症护理

①黄疸病人皮肤瘙痒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温水擦浴。

②高热时物理降温。

③胆绞痛发作时,按医嘱给予解痉、镇静和止痛,常用哌替啶50mg、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但勿使用吗啡,以免胆道下端括约肌痉挛,使胆道梗阻加重。

④有腹膜炎者,执行腹膜炎有关非手术疗法护理。

⑤重症胆管炎者应加强休克的护理。

(6)并发症的预防

①拟行胆肠吻合术者,术前3日口服卡那霉素、甲硝唑等,术前1日晚行清洁灌肠。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②肌注维生素K110mg,每日2次。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应观察其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

二、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①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术后病人意识恢复慢时,注意有无因肝功损害、低血糖、脑缺氧、休克等所致的意识障碍。

②观察、记录有无出血和胆汁渗出:包括量、速度、有无休克征象。胆道手术后易发生出血,出血量小时,表现为大便隐血或柏油样便;量大时,可导致出血性休克。若有发热和严重腹痛,可能为胆汁渗漏引起的胆汁性腹膜炎,需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③黄疸程度、消退情况:观察和记录大便的颜色,检测胆红素的含量,了解胆汁是否流入十二指肠。

(2)T形引流管的护理: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术后,在胆总管切开处放置T形引流管,一端通向肝管,一端通向十二指肠,由腹壁戳口穿出体外,接引流袋。主要目的是:①引流胆汁:胆总管切开后,可引起胆道水肿,胆汁排出受阻,胆总管内压力增高,胆汁外漏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膈下脓肿等并发症;②引流残余结石:将胆囊管及胆囊内残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排出体外;③支撑胆道:避免术后胆总管切口瘢痕狭窄、管腔变小、粘连狭窄等。

①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在改变体位或活动时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反流。如观察胆汁引流量突然减少,应注意是否有胆红素沉淀阻塞或蛔虫堵塞,是否管道扭曲、压迫。如有阻塞,可用手由近向远挤压引流管或用少量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切勿用力推注。

②保持清洁:每日更换一次外接的连接管和引流瓶。

③胆汁引流

观察记录胆汁的量及性状:胆汁引流一般每天约300~700ml。

量少:T形管阻塞或肝功能衰竭;

量多:胆总管下端不够通畅;

颜色过淡,稀薄:肝功能不佳;

混浊:感染;

泥沙样沉淀:结石。

④拔管

时间:术后12~14日(2周)

指征:黄疸消退,无腹痛、发热,大便颜色正常;

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金黄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

拔管前:先在饭前、饭后各夹管1小时,拔管前1~2日全日夹管,如无腹胀、腹痛、发热及黄疸等症状,说明胆总管通畅,可予拔管。X线下经T形管做胆道造影,造影后2~3日即可拔管。

拔管后:伤口用凡士林纱布堵塞,1~2日会自行封闭。拔管后1周内,警惕胆汁外漏甚至腹膜炎,观察病人体温、有无黄疸和腹痛再发作,以便及时处理。